对话成都理工郑仁华:学生审美一塌糊涂,怎撩来那么多企业

郑仁华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他一面授业解惑,一面挽袖干活;一面痛苦面对学生审美一塌糊涂,  一面坚定布局“导师”本科生。他更像直接把脚踩进泥里的邻家大哥,说话既不绕弯子、也不引经据典,除了用朴实形容他,好像别的词都不适合。业绩就是近1米高的300多项专利,40多家企业络绎不绝登门求合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结果就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强制学生去做社会实践来培养他们的社会化认知

编辑:2012年,在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之未来之星竞赛中,成都理工大学刘子浩同学设计的一款“收缩衣架”刚一亮相,便被全球最大的衣架生产企业——桂林毛嘉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看中,购买了该同学的衣架专利权,同时拍板聘用该同学为公司设计。请问这是一个偶然现象吗? 我个人认为设计作品能被企业家看中,似乎比获奖还有吸引力,请问您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市场化的认识和应用?

郑仁华:这种特别突出的现象算偶然,也算必然,偶然当中有必然。因为我们的学生创业比较多,所以出现这种就是必然的。上一届学生,就我所知,创业的就有6、7个,想创业的多了,出现好产品的几率就大得多。
   对于市场化应用,首先,我们有3门课,专门讲开发创新和市场化,一个是《产品开发设计》,一个是《设计与专利》,还有一个《设计调查》,三门课程实际就是产品创新的三个重要环节。其次,我们的专业培养计划里面,除了课程以外还有一个课外实践环节,叫做“课外选修实践”。每个学生都必须挣得这门课的5个学分,学生可以靠专利来得学分,也可以努力参加比赛获奖,或者去工厂里面做设计挣分。我们就是这样强制学生去做社会实践来培养他们的社会认知。


刘子浩获未来之星奖的伸缩衣架

刘子浩设计的可翻转双向插头

我们有一个制度,叫“本科生导师制”,专门辅导学生产品创新行为,确保学生的创新质量,产品设计当中的各种问题,导师都要去解决

编辑:您自己以及指导学生产生过很多作品,从生活当中的晾衣架、筷筒到工业焊机,等等各种类型,请问这些作品是如何产生的?

郑仁华:不同作品产生的方式不一样。一种情况是客户委托我们设计,比如说亚弧焊机。当然我们大量的是自主创新,就是用课堂、课外的实践去自己进行,例如刘子浩同学的衣架就是课外自主完成的,并获得了发明专利。我们有一个制度,叫“本科生导师制”。这个可能和其它地方有点区别,因为一般本科生是没有导师的,只有研究生才有,我们的本科生导师专门辅导学生课外创新,是一个全面、全程的辅导,产品设计当中的各种问题,导师都要去解决。

为埃森普特公司设计的工业焊机,已投产

编辑:请问成都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特色设计重点在那些领域?产品设计专业原先隶属于传播与艺术学院美术系,09年才划归为核自院,您觉得划归为核自院是由艺术类设计向理工类设计的转变吗?

郑仁华:我们最有特色的是家居产品创意设计。
  工业设计专业之前是分工科工业设计和艺术工业设计的,我们这样合并办学的方式更多是看重“学科融合”。工业设计本身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一些工科类或综合类大学有工科类的工业设计,有些院校有艺术类的工业设计,侧重点不一样,这个要看学校偏重哪一点。成都理工一直两种专业都有,09年前工科类一直在核自院工业设计系,艺术类在传艺学院,09年学校把艺术类并到我们工科设计系这边,这是一种先进的办学模式,艺术生和工科生互相影响,互相提升,这样才能成就真正的全面发展的工业设计师。2012年,艺术类工业设计改名成“产品设计专业”,也就是说,成都理工是省内唯一同时招收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两个专业且两个专业在同一个教学系的院校。

滤油勺,能直接从油汤里舀出清水

电动擦脚机

编辑: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说“我们要从产品经济转向产业经济。要设计产业,这是我们中国工业设计当今的任务。”在您掌教的设计教学团队中,会倡导哪些理念给学生?

郑仁华:设计产业是设计的未来方向,是设计的高级阶段,其实说实话我们现在还处在柳冠中老师说的低级阶段。因为我校非名校,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可能不是最拔尖的学生,相对来说学生受到的局限比较多一点。尽管我们也教给学生一些关于设计产业的理念,但同时也告诉他们,不管是产品设计还是产业设计,就算是你做产业,你的基础也是要先把产品做好。我们目前暂时还没有能力去想那么远,可能他们那种很高端的院校,能够开始尝试做产业设计,但是我们教导学生,还是要踏踏实实做产品,先把基础打牢。

受美丽雅公司委托设计拖把,销售量已逾600万

理工科学生的审美刚开始真的是一塌糊涂

编辑:您到成都理工大学的第一堂课就问了当时理工科的学生,问他们理工科的同学能否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他们当时很悲观,说实话您当时的心情怎样? 经过10多年,现在情况怎样?

郑仁华:当时心情还是很沉重的。这个是理工科院校一个普遍的问题,其它学校的理工科学生我相信也存在这种现象,和艺术生比起来,他们的审美真的是一塌糊涂。
  现在他们(艺术设计与工科设计)并到一起后,还真的成了我们的一个优势。他们课程差不多、作业差不多、参加的比赛也一样,平时也有切磋,互相影响、提高。工科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很多、艺术生的技术能力也比以前强。
  我为什么这么重视工科生的审美能力?因为他们原来的审美真的太差,而对设计师来说审美真的太重要了,工科设计师如果没有审美,还不如去学机械设计。艺术设计也一样,如果完全没有技术能力,那你也只有空想了。你对材料、预算都搞不清楚,那设计出来能不能生产都不知道,还不如去学油画。

学生就挨着机器上课,课桌也是“非典型”课桌


注:窗帘坏了没来得及修缮的教室和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搬来凳子和电脑,就是设计前期的“硬件设备”。

编辑:据了解成都理工大学的工业设计系和多达40多家企业有业务合作关系,当前的校企合作有哪些项目在开发?学生如何从中获益,企业的收获有哪些?您认为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郑仁华:现在也有一些校企合作项目,比如有华远电器公司的电焊机外观和结构设计、千里电子的医疗设备外观设计等等,都是一些委托设计合作。至于学生获益,在这种很具体的项目里面,学生的审美、结构设计能力等都会明显提高。当然,这些项目中学生都是起辅助作用,毕竟他们在外观和结构及市场方面的修养还不足,需要专业教师进行监控、把关和指导。另外在自主创新中,学生更能发挥自己“无知者无畏”的优势,奇思妙想更多,只要老师善加引导,就能获得大量创新成果。例如我们为桂林毛嘉工艺品公司、桂林俏天下集团所设计的大量家居产品创意方案,大部分出自学生之手。同时,在创意过程中,学生的全方位能力都能得到提升,他们能从产品设计开发的角度、从企业的角度、用户需要的角度去思考,不再纯粹是臆想。
  企业能获得的是学生天马行空的创意所带来的好产品,这是我们老师所不具备的,说实话现在我们老师,(工作)时间长了,思维会有局限性,但是学生在不断地更新。

朴实风格也是国际语言

编辑:首个西部“国际创客联合实验项目”即将于7月启动,这是国内高校中十分前沿的国际合作模式,这个项目你们看中的什么?有什么样的预期效果?

郑仁华:我们主要是想见识一下那些外国的工业设计老师是怎么教学生的。比如说一个外国老师来培养10个学生,学生的受益面很有限,我们主要的企图就是让专业教师感受一下外教是怎么上设计课的,感受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许能受到好的启发,并将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带到日后的教学中,长期受益。


合作对象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

  预期效果最直接的就是能做几件产品出来,比如说5件产品。当然这5件产品我也不报太大期望,因为时间很短(只有20天),真正给学生上课的时间只有11、12天,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学生有没有一些明显的改变,到底能做到多好,心里也没完全有底。这个就是主要去尝试,效果要看长期。

编辑:国际创客联合实验项目的国际主导方国际设计协会理事会(ico-D)大卫主席考察贵校时,看中的是什么?

郑仁华:他们也没有告诉我到底看重的是什么,他没告诉我(大笑)。他们也许是想体验一下我们是怎么上课的,或许还想感受一下成都文化。


据国际创客联合实验项目的中方主导方四川工业经济联合会王蕴虹秘书长讲:去年ico-D主席实地考察时,对成都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实验室中同学们的学习氛围、学院领导思维印象深刻,为工业设计系郑仁华身体力行的气场所吸引。

工业设计师最核心的素质是对人需求的关注能力

编辑:工业设计师区别于其它专业人才最核心的素质是什么?除此之外,优秀设计师还应具备哪些素质呢?您给每届学生带来最大的提升是什么?

郑仁华:工业设计师最核心的素质是对人需求的关注能力和关注意识。  
   比如他们学机械、测控的,学技术就行,考虑的就是产品的性能问题。但设计师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我们也关注技术,但技术是第二步的。我们最关注的还是客户需求、人的体验,学技术的往往不关注人机交互、企业需求、客户需求。因此,工业设计师所设计开发出来的产品更人性化,更符合市场导向规律。
  至于其它,工科设计类的还需要理性思考能力,去对需求进行分析判断,需要技术、了解机械,去实现他的想法。产品设计就需要产品思维、市场思维,这个是基础,当然也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要能了解产品开发过程中规律性的东西。
  带给学生的是全方位的提升。首先在校期间,不做产品的时候就会对他们有基本能力的训练,比如设计、管理、软件以及他们对基本的产品外观、结构的认识能力。到大四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有很大提升。还有高级能力的提升,当然这样的学生就比较少了。高级能力是指什么呢?就是综合性的产品开发能力。


郑仁华的学生李映,正在做产品测试


李映作品:韵律分娩球

用以设计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去创业,就算失败了,设计能力也会提高很大一截

编辑:政府主导的“双创”活动进行了一年多,您的学生中打算创业的有多少?或者有准备申请相关的创业或创新基金的吗?从内心来讲您期望自己的学生创业吗?为什么?

郑仁华:上一届创业的有6、7个的样子,他们中大部分申请了“国创基金”。他们有的是用设计去创业,有的是从设计的关联领域或设计的某个环节入手,从小开始的。比如设计皮夹子去卖,也不一定有公司,说不定就在淘宝上卖的,才毕业的学生眼界不一定有那么宽,就想着能赚钱就行。
  我内心来讲当然是希望我的学生去创业,特别是在校期间能创业。因为创业和学专业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校期间用设计去创业,就算创业没成功但是你的设计能力会提高。但我们反对用非设计的方式去创业,比如说你去卖蛋挞,那我们肯定不鼓励,你一定要用以设计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去创业,这样就算失败了,你的设计能力也会提高一大截。


编辑:学生对本专业是一个什么态度? 假如毕业后不做设计师,您觉得他还比较适合那些工作?
郑仁华:现在想做设计师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大了,事实上做设计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了,这说到底是一个市场需求的问题。因为10年前很多企业都不知道工业设计是个什么东西,也不知道还有一个行业居然能把外观做漂亮、可以做创意。现在国家经济发展比以前好,消费者见多识广了、有钱了,追求性价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当然也有追求性价比的人,但是这个比例比以前少,追求体验的人越来越多,企业看这点看得很清楚,对设计师的需求也就上去了,就业、待遇就相对好一点,学生也就更愿意呆在本专业内去就业。
  如果学生以后不做设计师,能做的也很多,比如机械设计、程序设计、室内设计,甚至有些英语学得好的还去做翻译。那些艺术班的学生,不做产品,有的去做包装、去广告公司就业,都有。当然我也没有都问,现在思想也比较局限,一门心思只想着设计,能想到的行业好像都与设计有点关系,但肯定还有很多其它职业是他们都能胜任的。

编辑:上月底,克强总理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主力军作用,依托互联网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您认为工业设计系的教学会发生怎样变化?

郑仁华:其实我可以自豪地讲没有变化。我们在2012年就准确地预料到了这个政策了,(就开始调整教学)。这不是我们多厉害,因为那是个山寨盛行的时代,国家经济看起来发展了,越来越有钱,但劳动力成本也越来越高,而(搞山寨)注定只能追求低利润,又赚不了什么钱,国家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保护创新,才能规避这个问题。因为只有创新才有高利润,如果只是模仿、加工,企业获取的利润不足以支付高额的劳动成本,剩余价值都被冲抵掉了,(国家、企业)都赚不到钱。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就开始调整教学思路,修改专业培养计划课表,加上专利、课外实践等创新环节,利用互联网优势。从那时(2012年)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拿到了300多项专利,我们的专利证书拿出来将近1米高,我们就是为这个时代准备的(大笑)。

后记:郑仁华,成都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四川省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专利奖评审专家,为企业设计投产产品五十余款并获得良好市场反应。作品曾获得2012年工信部颁发的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中国西部创新设计红花奖、四川省工业设计协会颁发的创新设计特别奖,指导学生获得天府宝岛国际工业设计大赛未来之星大奖,多次获得学生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获得省级一等奖7项,10项发明专利,48项实用新型专利,为三十余家企业设计开发新产品。主要研究领域为工业产品设计实践、生活方式研究及家居产品创意。

本文由大赛组委会新闻宣传办:“川台设计与品牌”微信公众号编辑
张超采访并编辑整理 文杰总编审定
官方网站:http://www.stida.cn/
微信投稿:wechat@stida.cn
川台设计与品牌欢迎大家关注